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复旦大学】讲座纪要:战国时期的西戎文化
2021-12-04 10:27:0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2021年11月30日下午,“战国时期的西戎文化”讲座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201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研究员。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李晓杰教授主持,本所王妙发教授、张晓虹教授、田澍瑶老师亦有出席。共有来自历史系、文博系、史地所等的四十余名同学参加了讲座。

 
王辉老师讲座现场
 
讲座在王辉老师开门见山的介绍中展开:两周时期的戎一直是周秦的心腹之患,但史书上对戎的记载仅廖廖数语。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对西戎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看,西戎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和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和伊洛盆地,其文化面貌因分布地域和附属关系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随着东周时期华夏化进程的推进西戎文化也逐渐融入了华夏文明之中。
 
2021年10月18日,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之际,甘肃马家塬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马家塬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
 
马家塬遗址所在地
 
马家塬遗址于2001年发现。遗址包括齐家文化遗存和战国墓群。墓地由70余座墓葬和2座祭祀坑组成,以大型墓葬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墓葬多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辆,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银器、玻璃器和玻璃态材质的器物。
 
马家塬地区出土服饰与斯基泰文化服饰比较
 
随着遗址的整理工作逐步进行,西戎族群的文化也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据马家塬墓葬出土的铲足袋状鬲、大角羊形铜车舆饰、马车等遗物结合墓葬形制推断,王辉老师及团队内其他的考古工作者将这批遗存定性为秦人羁縻之下的“西戎文化遗存”,而马家塬遗址则是战国晚期至秦代的西戎贵族墓地。
 
为了更好第讲解西戎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异同,王老师以马家塬遗址的发掘为例,从墓葬形制、随葬品器型、纹饰等方面全面地向师生们展示了马家塬遗址出土器物的特点。马家塬墓地出土器物所见的动物风格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整个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中可以算为一种独特的范式,是欧亚草原上具有自身特点的一支区域文化。
 
“西戎文化受到中原华夏文化、中亚地区文化的共同影响:体现在随葬品和葬制、墓制中含有欧亚草原东部的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因素、欧亚草原地带中、西部的斯基泰、塞克、巴泽雷克等文化的因素、秦文化和甘青地区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王老师将西戎的生产生活方式总结为“主畜牧,非游牧,有耕种”,殉牲、铲足鬲、单(双)耳罐、动物纹等为西戎墓葬文化与中原华夏墓葬文化的最主要区别。
 
M14-1号车复原效果图
 
王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团队耗时三年完成的“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车舆价值挖掘与复原研究”项目:以马家塬墓地出土车辆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提取车辆原始信息,调查随葬车舆的形制、装饰工艺以及制作工艺,并成功地复原出两架马车。复原马车参与了全国各地的巡回展览,观众反响热烈,也使大众对于马家塬墓地的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有了直观且深入的认识。
 
凭借着多年对西戎文化的考古发掘,王老师表示,西戎文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存在地域差异。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车乘制度和冶金工艺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战国时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讲座合影
 
在讲座的尾声,李晓杰、张晓虹教授纷纷对王老师在一线考古工地所做的大量细致的挖掘和研究工作予以赞扬,王妙发教授也针对秦与西戎的关系问题与王辉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王辉老师也一一为现场观众答疑解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