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旧上海靠什么受到延续至今的文化尊重 为什么法租界的“自治倾向”并不强烈
2022-05-05 12:01:1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这次疫情中,上海人的表现让国人惊奇之外。也让我这喜欢上海的外地人想探究下,自己喜欢的“上海文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文化上的尊重的?

 
先看旧租界的故事,我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制度试验田”“服务型政府”以下引用节选自《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1863年,上海的英、美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自治”是公共租界的灵魂,租界有自己的税收。
 
历史课本中对于租界的描述,其实更近似于“法租界”,这里更像是一块由法国政府管辖的“殖民地”,甚至还能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
 
为什么法租界的“自治倾向”并不强烈呢?首先是法国商人太少,其次,法国人一向有“大政府”的倾向,相信依靠国家实现人的权利与社会价值,所以非常乐于在海外开一块“制度实验田”。
 
可以说,商人是公共租界的灵魂,所以成为上海工商业摇篮,而法租界的核心是政客、官僚、传教士,所以成为上海的高档住宅区、革命策源地。
 
一边是寡头商人统治下的“小政府”倾向的自由资本主义,另一边是技术官僚控制中的“大政府”倾向的国家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本可以各自发展,怎奈它们靠得太近了,往来也不需要任何签证护照,法租界晚上开了一盏路灯,公共租界第二天就会有人用脚投票。
 
竞争便不可避免,你说你的制度好,我说我的制度好,那咱们就来比比,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谁能留得住纳税人。
 
法租界比公共租界“穷”多了,但有限的税收中还是挤出一大块用于公共服务,这就是“大政府”的好处。这既是管理理念的差异,也是竞争的需要。租界的财政来源是税收,而税收不但要有企业,还要能留得住人。缺乏企业的法租界自然要建立自己的优势。
 
法租界与公共租界几乎同步搞“现代化建设”,而且更注重“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改造沿河堤岸,建了大量的公园绿地。当公共租界的公园还禁止华人游玩时,法租界公园很早就采取了全民共享的开放政策。
 
(法式园林风格的复兴公园旧照)
 
公共租界的繁荣提供了大量赚钱的机会,法租界的优美环境又吸引了有钱人在此置业,成了高档居住区。
 
因为租界人口绝大部分为中国人,“服务型政府”就意味着要为中国人提供服务,所以,促使洋人改变态度的,是中国人的税收开始超过外国人。
 
如果政府是一门生意,它的产品就是公共服务,很明显,纳税人就是它的客户。城市之间的竞争,首要的目标就是人——穷人带来劳动力,富人带来产业、带来税收,带来消费,人和人的关系又创造新的文化,使之更有魅力。
 
两个租界之间竞争的,正是他们当年想赶走的中国人。
 
最初,租界当局并不关心居住在这里的上海本地人,因为他们既没有消费力,又没有足够的产业容纳这些劳动力。但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这一切。为了逃避战火,江浙一带的地主富豪、卸任官员纷纷来到了上海,其中一部分人在租界置业,举家定居了下来。这些人的社会影响力,使得租界当局不得不正视中国人的存在。
 
以上都引自《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描述,让我们豁然开朗,当时的上海制度和管理者确实超越了清政府。我记得,7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公园还是用围墙围起来,要买票进入呢!
 
上海租界遗留下的管理制度的文化记忆,和上海工人阶层守规则的商业文化价值观。共同组成了最明显的城市文化特质。
 
但是,现在国家繁荣带来的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时期。上海文化在没有“老师”引领后,失去了升华为西式基督+契约精神为文化内核的机会。最终,上海文化这种“杂合”“拼装”的租界文化形态,就没有坚挺的精神支撑。在高速发展的商业洪流中,本来就很功利的城市文化,精明而不失厚道、算计而不失面子、讲规则守秩序的文化价值观逐渐模糊。上海这次疫情表现出的现象,是一种文化的退化?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