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收藏  
为什么古代皇帝唯独要收藏王莽的头颅?
2021-12-16 09:24:10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我们国家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浩荡历史,众多朝代在磅礴历史中不断更迭,从而也诞生了诸多著名的君王。

 
他们有的是因为出众的能力或者仁爱的治国理念被后世尊重,也有那种因为昏庸无能、为人恶劣被后人引以为戒的。
 
更有像李煜这种无心做皇帝,凭借着文学作品流芳百世,但很少有一位是因为头颅留下故事的。
 
这位“骨骼清奇”的君王便是王莽,他倒也不是因为头颅骨骼和人不同才出名,而是在他过世之后,东汉的每一位皇帝都珍藏他的头颅,以此出了名。
 
为什么古代皇帝唯独要收藏王莽的头颅呢?其中的确有一些复杂的历史故事。
 
外戚的上位史
 
看历史最忌讳片面看待或者先入为主,然而大家对待历史时难免都会犯这两个错误,这就使得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褒贬不一,对待王莽也是如此。
 
现如今流传很多说法,是讲王莽是个现代人,他是穿越到古代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人们这么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因就在于王莽虽然身处古代,但他的所作所为像极了一个接受过现代思想的人。
 
王莽本身是王公贵族,但他很少有古代公子哥的优越感,他对待自己的下人和普通草民都是一视同仁的,甚至多次出资出力帮助那些与他毫不相干的普通群众。
 
这在如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过去的思想观念里,不同的阶级就意味着彼此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王莽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实属不易,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王莽上位受到了拥护,当时有很多比他实力强的贵族,可最终偏偏让王莽成功登顶,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当王莽做了皇帝之后也苦心于改革,他的改革方向更是现代化,仿佛要带着王朝走向人人平等的社会。
 
要知道人人平等的概念是属于近现代的,在王莽那个时期人们还没有这个觉悟,王莽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名将,但他在历史上也有其他方面的评价。
 
其中人们最热议的就是王莽的王位来得不是名正言顺,王莽是外戚上位,外戚在古代历史上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就比如大众认为的奸臣杨国忠,很多人认为唐朝从巅峰开始转衰杨国忠很大的责任。
 
王莽也正是由于外戚身份,才导致他之后的头颅一直被东汉帝王们珍藏。
 
不过,从如今人的角度再去看王莽那段时期的历史,很多人也不会再执着于他的王位究竟是不是正统。
 
毕竟人们对君王的要求就是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并且对民仁爱,这些王莽都算做得还不错。
 
被推下王位
 
王莽的设想是很不错,他对待百姓也足够仁慈,自身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只可惜凭他一己之力是无法与整个社会体制对抗的。
 
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它内在的节奏,王莽身处在封建王朝,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怎么可能带动社会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社会根本还不够成熟到能变革的时期,所以,王莽的大业终成了泡影。
 
王朝内部出现了无法挽回的问题后,整个国家的各方势力就开始涌动,到公元23年刘秀发动战争,很快攻打下了长安。
 
当各方人马攻进长安后,王莽未能幸免,头颅直接被砍下,当刘秀将整个王朝攻打下来,成功登基做了皇帝后,他命令将王莽的头颅刷上黑色的漆,妥善保管在国库。
 
后来随着一代代帝王继位,他们都一直珍藏着王莽的头颅,长达272年,直到西晋惠帝元康5年,由于洛阳的武库着火,王莽的头颅当时存放此处也就随之被烧毁了。
 
头颅被珍藏的原因
 
王莽头颅被东汉的各位皇帝珍藏,这听起来很不合理,因为王莽与刘秀不是什么亲属关系,刘氏王朝没有理由保留王莽的头颅。
 
刘秀更不可能是因为尊敬王莽才保留他的头颅,可是刘秀亲手推翻的王莽,恨他还来不及。
 
原来刘秀珍藏王莽的头颅是因为认为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古代有迷信说是恶人的首级可以辟邪,保佑平安。
 
东汉保留王莽的头颅就有希望王莽这个大恶人可以为他们镇住妖魔鬼怪,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王朝。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王莽的身份,王莽是外戚篡夺王位,在古代这可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古代最忌讳的就是外戚和宦官,认为二者是威胁扰乱王权的存在,但又没法避免他们的存在,所以只能时刻小心提防着。
 
刘秀留下王莽的头颅就是这个目的,他想警示自己的后代提防外戚,并警告外戚篡权的后果是多么地严重。
 
从这些原因上来看刘秀哪里是在珍藏王莽的头颅,他的所作所为分明就相当于街市口斩首,杀一儆百以正视听罢了。
 
结语
 
人类的目光总是短浅的,我们大多数情况只能看到眼前的情况,对未来并不能够精准预测。
 
而当我们回首历史之时,很多事情就显得相当不合理,就像刘秀珍藏王莽头颅将其视为大罪人,而后世对王莽的评价并非很差。
 
很多人都认为王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改革大将,如果要了解古代改革名人王莽是可以与商鞅、王安石等人齐名的。
 
但商鞅最后的结果也并不好,所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凡事应该留有一定的后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并且应该更全面地看待他人,以更广阔的心胸待人接物。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