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马岩松:建筑是超越时间的表达
2021-04-26 10:28:1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建筑师马岩松刚输掉了一场比赛。珠海文化艺术中心国际设计竞赛中,他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提出的方案“穹顶下的村庄”并未获选。“你的方案太先锋了。”有业内人士对他说。业内所认为的先锋,其实不在于马岩松提出的方案在技术上有多少难度,也不是建筑外观的新奇,而是与另外11个竞赛方案相比,他提出的方案,是唯一一个保留了艺术中心原址银坑村原貌的,那是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遗址。

  马岩松的设计贴合原先村落的街道,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村子原有的广场、绿地、池塘都得以保留。他觉得,与其将几百年间形成的真实痕迹抹去,在废墟上设计庞大崭新的建筑,不如利用村子原有布局,复原几百年来村民公共生活的场景,并用巨大的穹顶加以“保护”。可惜的是,就在马岩松方案完成前,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银坑村拆迁工作已经开启,村子被拆得所剩无几。

  马岩松成长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在北海的白塔和奶奶家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度过了整个童年。也许是这个原因,他特别喜欢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喜欢建筑中传递出的人情味,对于充满力量和肌肉感的巨大建筑和广场无感。他总是反思自己这个职业,是否帮着资本和权力干了太多“坏事”,贡献了太多可供攀比和炫耀的“纪念碑”,却太少参与改造社会。他想试试改变这一切,即便结果是自己会输,即便目前的环境还接受不了。

  “不被接受也有意义。”马岩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改变一个观念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总要有人提出来,博弈和讨论才可能发生。如果压根都没人提,那就连博弈的机会都没有了。”

  “让这些奔命的人愿意来”

  一到办公室马上开会,讨论进行中的项目,参加研讨座谈,马岩松的工作状态基本如此。采访的当天,他邀请研究法国廉租住宅发展课题的青年学者到办公室讲座,想研究国外廉租房的细节和理念,看能不能给中国廉租房的现有模式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2014年,北京社会保障房中心第一次与独立建筑师合作,MAD承担了百子湾公租房社区的设计。即使公租房户型小密度大,马岩松还是尽可能地将自然元素和人的交流引进社区。首层架空,屋顶大面积绿化成了城市公园,包含幼儿园、养老院、画廊、图书中心、运动中心,一条环形跑步道连接起各个塔楼和社区商业。整个社区高低错落形成“山”的形象,又有大量利于人们产生交互的场所。

  马岩松对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于上世纪50年代为法国低收入人群设计的马赛公寓印象很深,这座公寓大楼不是简单的住宅,而是像一座方便的“小城”,满足人们各种需求。他觉得住宅本该如此,不能成为居住的机器,而是应该给人以生活的尊严。而现代城市中大面积复制的四四方方的大楼,强调利益最大化,却不能让人有情感归属。如今,描述出他理想中城市社会样貌的百子湾公租房社区已经竣工,今年就将投入使用,他手上不再有类似的公租房项目,但他还是想多看看国外的经验,希望有机会时,能探索到更远一步。

  “建筑师应该对时代、对社会敏感,对未来有愿景,然后,最好还有点先知。”马岩松说,他身处的会议室大落地窗外,是密布在东四北大街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时候工作累了,他会走上事务所栖身的这栋8层老楼的顶层,满眼灰瓦的屋顶,远处是北海白塔和景山山顶的小亭子,天气好的话还能看到西山,这是他记忆深处的老北京。

  马岩松出生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大杂院,在那个每户都拼命搭违章建筑的院子里,个人仅能持有有限的隐私,但在当时还是小孩的马岩松眼中,热热闹闹的近邻比亲戚还要亲密。奶奶家住王府井,四合院里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人们每天的生活似乎就发生在树下,这棵树是最早教会马岩松领略四季轮回的老师。

  那时,他生活在这两个院子之间的世界,冬天去护城河滑冰,下了课去景山少年宫,有时候在奶奶家被训了,气得离家出走,也不过从长安街坐1路或4路公交车回西单。他总是看到自己儿时的身影,从奶奶家的小小院落走出来,穿过狭长胡同,一路向南,迈出胡同口,就是豁然开朗的长安街。

  当他成为一名建筑师后回身去看,又更深刻体会到古典城市让人沉醉的美感。人、自然、建筑、城市彼此可以融合得如此有机,“我的建筑观确实和童年的经历有关。”马岩松说。

  2014年他将自己的建筑观写进书里,名为《山水城市》。在他心中,“山水”是中国古人把从自然之中感悟到的高远精神与日常世界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境界。

  今年,马岩松设计的嘉兴“森林中的火车站”将在7月竣工,与那些坐落在高架桥和大广场间的高大宫殿般的传统火车站不同,他遵循历史资料对老站房进行1:1复原,将主要交通和商业功能收置到地下,通过大量天窗和一层玻璃幕墙引入自然光。地面腾出公共空间,改造为临湖城市公园。马岩松一直强调建筑给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这“人”指的不仅仅是使用建筑最核心功能的人,而是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建好通车后的嘉兴火车站将不仅仅为旅客服务,而是每个人都愿意停留、放松的城市公共空间。

  这种“让建筑消失,人们可以进来畅游”的设计体现在很多马岩松近期的作品中,例如位于松花江边,像座雪山一样延续周边自然的哈尔滨大剧院,它让市民发现地标性建筑可以不那么威武,而是随和地与人们产生互动。例如“消失”的体育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