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白俊良:磨剑35年写出《新蜀都赋》
2020-12-15 09:10:2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白俊良:磨剑35年写出《新蜀都赋》

  “魁首左思,撰辞及颂,泰冲纸砚,由细促嵩……”在7100字的《新蜀都赋》中,白俊良用了16个字向《蜀都赋》作者左思致敬。翻开厚厚一大摞手稿,56岁的白俊良有些激动地说:“从20岁萌发写《新蜀都赋》的想法起,到55岁写成初稿,用了35年光阴,我觉得很值。”

  只有初中文化的白俊良,为什么会想到写《新蜀都赋》?为写这个赋,他在35年间做了什么?12月4日,自称为一介撰赋“苦行僧”的白俊良,接受了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

  20岁时,萌发续写蜀都赋的念头

  白俊良祖籍今山东青岛市即墨区,上世纪20年代,他的祖父携家带口闯关东,落脚在吉林。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入川在铁路系统工作。1964年,白俊良出生在资阳,1980年到成都定居。

  白俊良幼时最爱听故事,母亲就给他讲“精卫填海、牛郎织女”之类的神话。稍大一些,白俊良迷上了小人书,母亲毫不吝啬,有求必应。白俊良说:“我读了8年书,理科一塌糊涂,就政治、历史、地理、语文成绩优异。”

  16岁那年,白俊良初中毕业,遂顶父亲的班,进入铁路机务系统上班。工作为两班倒,压力不大,也不加班,加上住在厂里,有大把的业余时间。其他人不是逛街、看电影,就是吆三喝四吃喝打牌,他却一头扎进读书学习中。

  白俊良自修古典文学,格外钟情唐宋诗词,特别喜欢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雄浑苍凉、行云流水般的瑰丽篇章。白俊良记性好,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不少古典长篇。此外,他还练钢笔字、毛笔字,也绘山水画,雕刻篆章。这些徜徉于书山学海的举动,潜移默化中,渐渐丰润了他的创作活水源头。

  20岁那年,白俊良读到西晋著名辞赋家左思撰写的《蜀都赋》,大受震动。《蜀都赋》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国山河的热爱,文辞精当,设典考究,似高屋建瓴,似暗香浮动,俄顷气象万千,倏忽浪里淘沙。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下,把当时的蜀都畅叙成黎庶安乐的升平时代。

  但是,白俊良敏锐地意识到,《蜀都赋》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囿,其状摹的大多是地理位置、山川风貌、人文风情、市井农耕与动植物门类。而1984年时的成都,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面貌,自己何不写一篇《新蜀都赋》来歌颂新时代呢?

  白俊良萌发这样的念头,是有底气的。他经过多年饱览诗书、博采众长的积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干劲,觉得有能力写出来。可是,信心满满的他,一下笔就被卡住了,“怎么搜索枯肠也茫然无头绪,只得作罢。”

  白俊良没有放弃,回家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母亲没有批评他的“狂妄”,而是极力鼓励他说:“慢慢来!”母亲这3个字,让白俊良坚持了下来,开始继续沉淀积累,度过了漫漫35年的时间。

  厚积35年 开始写《新蜀都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白俊良是全国有名的“文摘妙手”,曾被多家报刊杂志报道。

  1990年冬开始,白俊良开始迷上了文摘。当时,报刊资讯不发达,文摘成了很多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初,白俊良的“文摘事业”屡遭打击。在付出半年光阴和数百元邮资后,1991年5月,他的一篇文摘稿件终于被《四川青年报》采用。坚持就有希望,白俊良承受着的经济压力、家人不太支持和同事不能理解的精神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

  到1995年7月时,他已在国内各省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