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的汉代龙虎衔璧图像初探
伍秋鹏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龙虎衔璧图是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石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图像。有的学者又称之为龙虎争璧图、龙虎戏璧图。这类图像的完整形式是在画面的中央雕刻一个玉璧,两侧分别雕刻相向而对的一龙一虎,龙虎口衔玉璧或咬住玉璧上的绶带。目前对这类画像题材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较少。本文拟以出土实物为基础,重点探讨龙虎衔璧图的发现概况、类型、特征及其文化寓意。
一
龙虎衔璧图的发现概况
初步统计,目前已发现的含有龙虎衔璧图像的汉代画像共有20多幅,绝大多数均出现在四川、重庆地区的画像石棺、崖墓、画像石墓、石阙、摇钱树座及墓碑上(图1)。这些龙虎衔璧图的年代多数都是东汉晚期,有少数可能早到东汉中期,或晚至三国蜀汉时期。此外在河南新野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也发现有1幅龙虎衔璧图。
画像石棺上的龙虎衔璧图,目前已发现10幅,主要出现在四川郫县、乐山、新津、富顺、合江县等地出土的石棺上。龙虎衔璧图在棺盖、侧面和前档部位都有发现,多数出现在棺盖、侧面位置。如四川郫县新胜公社的两座东汉砖墓中出土了5具石棺,其中出土于M2的一号石棺的棺盖和三号石棺的前档雕刻有龙虎衔璧图(图2、图3)。合江县张家沟一号崖墓出土的画像石棺(合江一号石棺),棺身右侧刻龙虎衔璧图(图4)。此外,龙虎衔璧图在崖棺上也有发现,如新津一号崖棺正面雕刻的龙虎衔璧图(图5)。
图1 龙虎衔璧图分布示意图
图2 郫县东汉墓一号石棺棺盖画像(Aa型I式)
图3 郫县东汉墓三号石棺前档龙虎衔璧图(Ab型)
图4 合江一号石棺龙虎衔璧图(Aa型III式)
图5 新津一号崖棺正面的龙虎衔璧图(Aa型II式)
崖墓和画像石墓上的龙虎衔璧图,目前发现5幅,分别发现于乐山崖墓的墓室门楣、彭山崖墓的墓门门楣,成都曾家包、重庆合川画像石墓的墓室门楣,以及长宁七个洞崖墓的墓门外侧。四川彭山崖墓M355墓门雕刻立柱斗拱,门楣浮雕龙虎衔璧图,左立柱下雕刻方形柱础,右立柱下刻蛙形柱础(图6)。成都曾家包画像砖石墓M2的两侧门枋石分别雕刻虎衔璧图、龙衔璧图。画面采用立式构图,最上方是玉璧,璧绶下垂,龙、虎口衔绶带,头上尾下(图7)。合川画象石墓的北壁正室门,由两块门柱石承一横额与三重石条构成。门额上浅浮雕龙虎衔璧图,龙虎皆生双翼,身后各有力士拉其尾巴为其助力。左右门柱上的图案均为上刻朱雀下刻铺首衔环,左侧门柱的朱雀仅刻头和足的少部分,其余用朱彩表示,可能是先绘制而未刻完的原因(图8)。在长宁七个洞1号崖墓的墓门外侧左下方(以墓门朝向为基准)雕刻龙衔璧图,龙嘴衔住系璧绶,龙头上有角,背上有翼,玉璧旁刻“神玉”二字(图9)。这种单独的龙衔璧图,可视为龙虎衔璧图的一种变体。
汉代画像石阙上的龙虎衔璧图,目前发现7幅,分别发现于四川渠县的沈氏阙、蒲家湾无铭阔、赵家村无铭阙壹、赵家村无铭阙贰、王家坪无铭阔,以及重庆盘溪无铭阙、万州武陵阙等。每座完整的石阙均分为左、右两阙,一般在左阙阙身的右侧刻青龙衔璧,在右阙阙身的左侧刻白虎衔璧图。石阙上的青龙衔璧图、白虎衔璧图均采用立式构图,最上方刻一玉璧,悬挂于上层横坊,绶带下垂,龙、虎嘴衔绶带,并用前足抓住从口部垂下的绶带,龙、虎的尾巴弯曲下垂至画面底部,有的龙尾卷着一条鱼,有的虎尾卷着一只蟾蜍。四川渠县沈氏阙,左阙阙身右侧刻青龙衔璧图,右阙阙身左侧刻白虎衔璧图(图10)。渠县赵家村无铭阙,左阙阙身右侧刻青龙衔璧图,龙尾卷一鱼;右阙阙身左侧刻白虎衔璧图,虎尾卷一蟾蜍。此外,宋代洪适《隶释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