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在甘肃,邂逅异域粟特人文化 粟特人是什么民族
2022-04-25 19:16:2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连接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商业通道。甘肃,作为我国古代东中部腹地通往西方各国的天然走廊和必经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丝绸之路黄金段,被誉为“丝路孔道”。

 
这条路上,曾经驼铃声声,各路人马在此风云际会……遗存下众多别具异域特色的文物珍宝,见证着丝绸之路开通后古代中国与欧亚各国贸易往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不能被时间淹没的丝路故事,即日起,奔流新闻推出“丝路孔道·异域风情”系列稿件,重温发生在文物身上的故事,感受文化遗存的魅力,邂逅不一样的甘肃。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盛唐时期,天水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被称为“千秋聚散地”,史书载“富庶者无如陇右”……这座丝路重镇见证着丝路商贸的繁荣。
 
1982年,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具围屏石榻和一组随葬品。当时因墓志不清,无法辨析墓主及年代,就此沉寂。近20年来,随着西安安伽墓、史君石椁墓、太原虞弘墓等粟特贵族墓葬的相继发掘,粟特人成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热点,收藏于天水市博物馆的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因与上述石棺高度相似性,也备受关注。
 
(一)
 
天水市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正是反映粟特人文化的围屏石榻,也因具有粟特文化的特点,后来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
 
墓室正中置屏风式石棺床。石棺床为沙页岩,通高1.23米、宽1.15米、长2.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屏风由11方高均为87、宽30—46厘米的彩绘画像石组成,床左右首各3方,正面5方。11方画像石的底部镶嵌在床板边沿的凹槽内。屏风背面拼缝之间有长8厘米、宽3—4厘米、深1厘米的凹槽一个,凹槽内有铁质铆接痕迹。屏风采用平地减底的雕刻技法,雕工精湛,部分画像石饰以红彩,彩上又用墨线勾勒出衣纹,建筑构件贴金,十分华丽。
 
屏风正面五面,中间为墓主夫妇宴饮图,两边依次为曲尺形回廊图、车马出行图、牛车出行图、水榭图。右侧屏风三面,分别为酿酒图、红日水榭图和狩猎图。左侧屏风三面,分别为楼阁远望图、朗月图和骑马出行图。
 
长方形床座由8方高33厘米,长短不等的素面石条和2方画像石组成。正面床座由2方画像石拼成,凹雕六组壸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壸门为圜底莲瓣形,内有六个男性乐伎,下层为双手托举的神兽。石棺床正面左右两脚下各有一镇墓兽,右边的兽通高55厘米,张口獠牙。左兽通高54.5厘米,闭目凝视。两兽均作狮面,颈部和两肋鬃毛竖起,昂首蹲坐,前后爪撑在石墩上,后背凿成平面,支撑在床板左右两脚下。
 
石棺床上及床下附近遗存器物有坐部乐伎俑5件、鸡首瓶1件、烛台1件、金钗1件、石枕1件、铜镜1面等实物,此外,还有墓志1件。其纵横各刻方格9行,志文不清,隐约可见朱砂痕迹。
 
经专家确认,天水市博物馆藏的石棺床墓主人应是粟特人,其地位较高,此石棺清晰显示出祆教文化的要素。
 
(二)
 
仔细端详石棺床上及坐部乐伎俑、鸡首瓶……它们构成了怎样的场景呢?
 
有学者比对其他粟特贵族墓葬,分析得出结论:墓室地面的随葬品和石棺床前档构成了一幅宴乐场景,似乎把我们引入到那个胡风东渐、胡汉同华的繁华时代。
 
唐代白居易有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上元夜,长安城中灯楼齐明,风情万种的“胡旋女”裙摆飞扬,极速旋转,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还被一位画匠永久地留在记忆里,并在多年后将其画在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上。
 
也许正是因为与中原礼乐迥然不同的西域特点,疾如风焉的舞步,才让胡旋舞在盛世大唐有了无数拥趸。
 
这种来自西域,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的民间舞蹈被称为胡旋舞,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要说胡旋舞最大的铁粉,那非杨玉环莫属。
 
在唐朝,上流社会对胡旋舞喜爱有加,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就是个艺术发烧友,耽声色,好歌舞,胡旋舞便日渐兴盛。上有所好,下必附焉,以至于到天宝年间,长安城里贵妇们“臣妾人人学圜转”。
 
杨玉环本就精通音律,胡旋舞跳得更是非常出色。
 
试想,贵妃领着一群美貌的异域胡姬,身着飘逸的衣裳,为玄宗跳着胡旋舞,玄宗一旁击鼓伴奏,必是看得如痴如醉。
 
据说,那个与胡姬同乡的粟特胡人安禄山,虽大腹便便,却极擅长跳胡旋舞。据记载:“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胡旋舞不仅在上流社会被推崇,在民间也依旧风靡。李白也曾在《少年行》中写到“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那时,一阵“胡风”悄然吹进来长安城,中古时代的中原王朝吸引着众多的“唐漂胡人”,他们不仅带来了商品的交易,更成为宗教、艺术的传播者。
 
(三)
 
粟特人,作为古代穿行于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商业民族,有着“东方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美誉。
 
粟特民族是古代内陆亚洲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操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他们生活在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粟特地区是中西陆路交通要道的枢纽,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古代伊朗、印度、希腊罗马、中国等多种文明汇聚之地,在中亚文明史及古代东西方交流史上都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自公元5世纪开始,在这里出现了一些城镇,逐渐形成为康、安、史、何、曹、米、石等城邦国家。粟特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所以七国和火寻、戊地也被称为“昭武九国”。其中康国和安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
 
这些粟特人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粟特人进入中国,在中古中国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是粟特胡人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粟特人信仰祆教,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还设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此外,在丝绸之路上的诸州也随地都有祆祠。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曾经来往着众多西域国家的商队。这些商队不仅带来了异域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也带来了神秘的宗教文化。这其中,久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粟特人和他们信奉的祆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水发现的这具石棺床正是这些丝路商胡散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珍宝。
 
如今,曾风行一时的胡旋舞,早已失传,所留下的也只是史书和文学作品的记载,然而诸如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这些散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来自异域的珍宝,却依旧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并向世人展示着中原王朝开放包容的胸怀,印证着中原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的文明互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