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聚焦文化熊猫的创意IP|汉服熊猫朝代系列
2021-10-01 15:12:1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文化复兴衣冠先行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都有力地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园林、中国节日和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纷纷走出国门。
 
在年轻群体中刮起的国潮风,更是发展迅猛。汉服、国学、传统工艺等关联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化开始借助短视频、音频、电商等新兴渠道不断迭代和裂变传播。
 
汉服——作为见证华夏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最能代表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文化遗产。在华夏文化千年历史演变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历朝历代的文化礼仪、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等都可以在一袭汉服之上跃然呈现。文化复兴是国人寻根历程中的回归,文化自信亦是国人胸有成竹的底气!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兴趣是创新的动力。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国潮爱好,我们以国宝大熊猫身穿历朝历代不同形制汉服的形象进行了融合创新,完成了汉服熊猫朝代系列。
 
春秋·秦汉系列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各学派对服装美学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法家韩非子提倡崇尚自然、反对修饰。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汉服熊猫朝代之春秋·秦汉系列一共创作17个形象,最后精选7个,其中的望舒,以汉宫春晓图中的折枝女性为创作蓝本,以汉服熊猫的原型——锦宝为基础再创作,呈现出一位傲娇又坚韧的汉代熊猫形象。
 
汉服熊猫-望舒
 
《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
 
魏晋系列
 
魏晋的名士们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汉服熊猫朝代之魏晋系列创作了21个形象,精选7个展示,其中的翩鸿、孤植均源于东晋顾恺之画作《洛神赋图》。
 
左:翩鸿右:孤植
 
东晋顾恺之画作《洛神赋图》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流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南北朝系列
 
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按照不同性质和方向互相传移的。其一是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身穿宽松肥大服装优越的胡服正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劳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作用。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风流名士
 
南北朝时期对人物的品评最具特色,在预言性和政治及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常见的审美概念有:清、神、朗、率、达、雅、通、简、真、畅、俊、旷、远、高、深、虚、逸、超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真、深、朗三者。而用作比喻的又不乏自然物象,如:千丈松、松下风、玉树、玉山、云中白鹤、龙跃云津、凤鸣朝阳。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了催化的作用。
 
汉服熊猫创作该时期形象的时候,参照了大量史料及艺术作品。如其中的“邺锦”,来源于南朝梁国诗人刘孝威的《赋得香出衣诗》。
 
“香出衣,步近气逾飞。博山登高用邺锦,含情动靥比洛妃。”刘孝威的《赋得香出衣诗》
 
汉服熊猫-邺锦
 
服装与妆造则来源于《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局部
 
隋唐系列
 
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大放异彩,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后世传诵至今。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贵族女子开始流行胡服,大口裤,但风格上仍然延续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唐朝人们的思想与物质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所以其花式上更加丰富、丰满、华美和圆润。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唐代官服用颜色区别等级,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唐代服装种类和样式更加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的民族自信心。
 
针对这一时期的创作,共计成稿36个作品,其中“素琴”就来源于大众熟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汉服熊猫-素琴
 
人物服饰及妆造则来自唐代画家周昉的《调琴啜茗图》。
 
画中三位坐在庭院里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弹琴、品茶、听乐,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图中绘有桂花树和梧桐树,寓意秋日已至。贵妇们似乎已预感到花季过后面临的将是凋零,调琴和啜茗的妇人肩上的披纱滑落下来,显示出她们慵懒寂寞和睡意惺忪的颓唐之态。
 
调琴啜茗图
 
五代十国系列
 
五代十国的艺术精神不再注重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对人世的逃遁退避,审美趣味沿着中唐一线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纤细和伤感弥漫在整个艺术风格之中。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虽有流变,但整体上从阳性趋向阴性,从雄浑趋向秀眉。服饰方面官服仍大体沿袭唐制。一般服饰,如幞头巾子,头脚都用硬脚,形式也出现不少变化,如团扇形等,并用珠络为饰或金线棱盘。五代的裹巾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巾、宝山巾、舍人巾等种种名称。百姓也戴大帽,嫔妃衣道服、戴莲花冠、作环髻。后蜀孟昶末年,妇人竞治高髻,名“朝天髻”。南唐昭惠后周氏梳高髻,饰首翘鬓朵之妆。着纤裳(细腰裙)。
 
五代十国时期,文艺作品也是大放异彩,汉服熊猫中的“天澹”就来源于该时期的词人牛希济的作品《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天澹的服饰及妆造则源于著名的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宋朝系列
 
宋代,儒学得到复兴,“理学”使儒学得到真正的哲学化,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和平淡的意境。倡导服饰要简洁、朴实。整个宋代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和淡雅。宋代服饰制度出现了由帝王钦定的《三礼图》,宋仁宗重新规定了冠冕的尺寸、质料、颜色和衮服的纹章,同时调整百官的朝服制度;宋徽宗时变成《祭服制度》。
 
现藏与上海博物馆的《歌乐图卷》,9位女子皆披褙子外衣,此服饰出现于北宋年间,流行于南宋时代。在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北宋墓(元符二年,1099年)壁画《伎乐图》,和传世的南宋《瑶台步月图》页中都可见到。此外,女子梳高髻并簪有三朵花状饰物的发式与南宋《瑶台步月图》页和《荷亭儿戏图》页中的女子发式相近。《歌乐图》中另二个女孩装扮官员样,所戴直脚幞头也是宋时官帽样式。另一位手抱琵琶的男艺人,穿圆领窄袖袍衫,戴曲脚幞头,与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中的吹乐艺人相同。从《歌乐图》人物的服饰和幞头考察,有宋制和辽制混合的形迹。
 
歌乐图卷
 
汉服熊猫宋朝系列中的“素心”,其形象与服饰妆造就源于《歌乐图卷》,人物设定则来自于北宋名家范仲淹的《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陇上带经人,金门齿谏臣。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
 
君恩泰山重,尔命鸿毛轻。一意惧千古,敢怀妻子荣?
 
妻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宁知白日照,犹得虎符归?
 
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不道鲈鱼美,还堪养病身。
 
有病甘长废,无机苦直言。江山藏拙好,何敢望天阍?
 
天阍变化地,所好必真龙。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钟。
 
万钟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风尘日已远,郡枕子陵溪。始见神龟乐,优优尾在泥。
 
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汉服熊猫-素心
 
明朝系列
 
明朝服饰恢复了汉族的传统,集齐了历代服饰特点,达到汉服文化发展的顶峰。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服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饰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六合一统帽”,即“瓜皮帽”。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明制与唐制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山东博物馆藏明制衍圣公香色麻飞鱼袍
 
明制汉服在现代汉服运动中,仍然大受各年龄阶层爱好者的喜欢。汉服熊猫中“万壑”的服装形制即是源于明代的飞鱼服,根据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中侍卫形象及文物展品再创作。
 
出警入跸图局部
 
《出警入跸图》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国宝。《出警图》绘皇帝骑马,由陆路出京,《入跸图》画皇帝坐船,走水路还宫。这两幅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画作中最长的两幅(《出警图》的宽26米,《入跸图》超过30米),人物众多,场面宏伟,是历代绘画作品中少见的超级巨作。
 
这两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确定是许多宫廷画师的合力创作,才能完成这两幅布局精采生动的巨作。《出警图》与《入跸图》虽是各自分开的两幅长卷,但是所绘的却同是扫墓、巡视的过程,因而通常被合称为《出警入跸图》。画家将皇室谒陵的整个时空历程出发→抵达→返回,浓缩于两幅长卷之中。传统观赏《出警图》是由右往左;《入跸图》则是由左往右。
 
这幅画描绘出明朝皇帝出京谒陵盛况的宫廷画卷。描绘的是皇帝在宫廷侍卫的护送下,骑马出京,声势浩大的来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后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应,气势壮观,栩栩如生。
 
汉服熊猫-万壑
 
文化复兴的践行者
 
当民族自信心不只是一句口号而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时候,说明我们真的强大了。回首初心,汉服正是当代传统文化复兴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国潮”“国风”在Z世代群体中兴起,汉服、国风音乐、戏腔歌曲、水袖舞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成为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典型标志。媒体也开始竞相报道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众多非遗技艺等等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
 
如今,汉服所承载华夏民族厚重的历史文脉和蕴藏的东方美学正在激活我们的文化自信。汉服在年轻群体中从野蛮生长开始有序发展,“国风”也逐渐从年轻群体中广泛传播,有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而影响着各个年龄层次的身边人。当“国际巨星——大熊猫”也穿上汉服,被赋予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时候,我们已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在努力前行的路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