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大气磅礴 浑然天成——走近著名画家黄兴才
2020-07-14 08:32:2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黄兴才,1968年11月生,江西丰城人,子龙小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自幼爱好书法、绘画,现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丰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擅长山水画,2016年11月13日,丰城电视台《零距离》栏目组对他做了人物专访——《宣纸上的山水画》,2017年春节期间在《丰城新闻》被关注报道。

2011年,书法作品入选江西省第四届书法临帖展;

2011年,书法作品,荣获江西省第五届书法临帖展优秀奖;

2012年2月加入江西省书法家协会;

2013年国画作品《荷塘清趣》入选第二届江西省中国画人物、花鸟画展览;

2013年国画作品《婷婷玉立》入展第二届江西省中国画人物、花鸟画展览;

2013年国画作品《高山流水》入选第七届江西省山水画展;

2014年3月加入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2016年国画作品在南昌市“洪大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书画大赛”中获美术类三等奖;

2016年聘任为丰城市老年大学国画班教师;

2017年国画作品《匡庐奇秀》入展第九届江西省山水画作品展;

2019年5月29日,作品“云山深处”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2019年10月获江西省书协送“福”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2019年12月当选宜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为一个画家,黄兴才先生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在黄兴才先生的艺术中就非常注重讲究笔墨趣味,笔是画的骨干,墨是画的肌体,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赋予画面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在黄兴才先生的画作中,传统山水的意蕴犹存,其笔墨元素在他的笔下则产生了浓与淡、粗与细、虚与实、干与湿等对立统一的矛盾特点,从而导致水墨气韵的生成,使整个画面大气流畅,气韵生动。

除了强调水墨自身的美感优势外,黄兴才先生特别注重画面的厚重感的描写。在浓淡有致的构图中,飘渺无形的云烟、穿插得体的林木、隐现的亭阁房舍、湍急的飞泉流水,都充满神秘的灵动与空寂。画面以强烈的形式语言特征造成的气势,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其笔墨运用,始终贯穿形神兼备、表里透彻的纯正气息,致使山水之“大美”与笔墨的表现水乳交融,人们的胸怀与心态随着物镜的婉转徘徊而波澜迭起。

细读黄兴才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不难发现每幅画面中都渗透着画家的文人情节。在笔墨符号图式中也都充溢着一种清净与坦荡。透露出润物无声的包容和张力,清润通透、笔法灵动。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山水特有的生生不息与枝繁叶茂的感受,寄寓着对人生、社会、时代、生活的无限遐想,既明确的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更展现了画家大度的品质与浑然天成的纯粹艺术追求。在这样的一颗画心中,包容着黄兴才先生的学养、修为和才情,承传了中国画的大气象,其胸襟悠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动静相合、从容如此,一派诗情哲意。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黄兴才先生众多的作品中,用墨用色清淡且有古意,极为素雅。赏其作品,会被其中浓浓的古意打动,陷入这温润中和、安谧沉静、朴素自然的纯净境界。观他的画作能让心灵宁静安恬。黄兴才先生崇尚传统,画境超逸唯美,将细腻清雅的感受寄情于画,在洒脱的勾皴点染中隐藏了精妙的构思,从意境苍茫而层次幽深的山水画作中,看得出黄兴才先生有一个旷逸的游心。

黄兴才先生的作品以生活为源,将“古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他画作中的山川、河流、云雾等要素均使用了一种幻化朦胧的笔墨予以描绘,以努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意境。他以真诚、善良、和无私,和对于真性灵的虔诚,以最大程度的心灵的净化,去其生命中种种杂质,用一种近乎清净、空灵、安定、祥和,以及无私,几乎没有对于自我的执着和欲望,而达到以画娱情娱性的境界。

对待艺术,黄兴才先生像个行路的人,从没有路,到找到路,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结实。在其内部存在着一种立足现代中国山水艺术文化而容纳多元文化信息的精神意蕴,那是一种“古雅”的雍容、时尚的洒脱与人性的刚毅融一的精神意蕴的总和。带着这种综合的情感,黄兴才先生在用心地观察着自然、观察着社会、回顾着历史、品鉴着人生,将所得汇入他的绘画创思和表现手法之中,使之在观者的心灵反映中形成具有震慑力的艺术印象。在此,我们也真诚的愿黄兴才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附著名画家黄兴才部分作品赏析:

 

编辑:CCR62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