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收藏  
收藏珍品今日分享:青瓷的收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升华
2021-12-01 15:31:0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在中国古代,玉器不仅是高贵的礼器,而且是君子人格的物化象征。当时,上流社会的人们都流行佩玉。

 
玉给人的感觉,刚拿上手时冰凉,一种很纯粹的冰凉的感觉,而在手中摩挲了一会儿以后,就温温的,润润的,感觉非常舒服。孔子的玉德是利用玉的自然性能,形象地解释人们的品德和操行,其核心观念是君子要有温文尔雅的风度,做事要奉行中庸的原则。这种“君子比德于玉”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瓷瓶。高27.8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7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代人陆羽在《茶经》中,将青瓷比作玉,白瓷比作银;青瓷比作冰,白瓷比作雪,他认为玉雅银俗,冰雅雪俗,茶是清逸的,应该用高雅的青瓷作茶具,中国人的心中,始终解不开玉情结。直至当代,人们赞美瓷器的釉质好,最常用最美妙的词语仍然是“温润如玉”。瓷友们在交流学习心得,赞美明代成化瓷器的时候,也总喜欢加上一句,“你用手摸摸,多么润,像玉一样”。确实,抚弄明代成化白瓷,就好像在摩挲一件玉器,非常温润。当然,现在完整的成化瓷器,很难有机会拿上手把玩,但瓷片还是有一些的。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瓷瓶。高27.8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7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
 
实际上,唐代以前的青瓷,尽管在造型上,有向玉器靠拢的倾向,但是在釉质方面,由于工艺的原因,青瓷还没有达到具有玉质感的效果,而在晚唐、五代和宋代,青瓷的釉质放射出其最可人之处—温润的玉质感。
 
晚唐五代最著名的瓷器品种是越窑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句,说的是秋天越窑开窑了,那釉色如同融入“千峰翠色”,十分美妙。足以见秘色瓷的精美,而这精美的秘色瓷烧好以后,首先得进贡给皇宫。
 
唐越窑青釉花口瓷碗。高4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14.5厘米。
 
秘色瓷是晚唐五代浙江越窑上林湖窑场烧制的青釉贡瓷。它的最大特点是质地滋润。但是何为秘色瓷,窑址在何处?却曾经是陶瓷史上的一个谜。法门寺佛塔中的账簿揭开了谜底,它的故乡在浙江,在山清水秀的上林湖畔。上林湖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青山围着绿湖,湖水绕着郁郁葱葱的山峦。唐宋时期的窑址一座连着一座,满地堆积的瓷片从山坡的废弃窑址上一直延伸到碧绿的湖水里。站在湖边举目四望,呵,满眼的青绿。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这样描绘绿色:“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外边去。”而上林湖的绿色,确是绿到了窑工的心中,绿到了越窑秘色瓷上。
 
晚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代表—秘色瓷,如同碧玉般的绿着,绿到了宋代。
 
宋代的青釉,依然追求表现瓷器如玉般的质感。
 
北宋汝窑天蓝釉暗花莲纹瓷瓶。高19.6厘米,口径5.8厘米。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1987年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遗址出土了一件北宋汝窑天蓝釉暗花莲纹瓶。瓶的壁薄且坚致,天蓝色釉,釉质匀净,滋润如玉。一般的汝窑器物都仅仅以釉色取胜,但是这件瓶子的颈、腹部有暗花缠枝莲纹,线条潇洒、构图大方,在目前的汝窑器中绝无仅有。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有汝窑器的釉内有玛瑙的记载,这项记载为汝窑如玉般的质感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从现代化学和陶瓷工艺的角度分析,玛瑙的化学成分是氧化硅,它在釉中的作用如同石英,青釉瓷的玉质感与是否在釉中加入了玛瑙无关,而是由釉的化学成分、烧制工艺和烧制温度决定的。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瓷凤耳瓶。高30.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1.4厘米,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收藏
 
两宋时期,不仅北宋汝窑、南宋官窑等有官窑烧造背景的窑场,即使是耀州窑和龙泉窑,这两个民间窑场,也以烧制如玉般的青釉为追求目标。特别是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釉色古朴雅致,釉质极其温润,摩挲它们,真好似在抚弄一块碧玉。日本阳明文库收藏着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是日本的国宝级文物。瓶子的颈部两侧贴塑抽象造型的凤耳,外壁施粉青釉,釉质极其温润可人。这样极具玉质感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采用的是高温黏度大(高温下不易流淌)的石灰碱釉。它的烧成温度相对偏低,釉层中的气泡多,析晶多,残留的石英多,使入射到釉中的光线产生散射,由此产生了美妙的玉质感。这样的工艺原理,宋人虽然不能在理论上做出解释,但是他们已经在瓷器的世界里实践了对“比德于玉”的追求。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孔子本人是一个既有理想,也十分懂得生活的人,他听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味,但是他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周游列国,宣传仁政、德政的主张,但是他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奉行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哲学。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