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一个绒线球保存75年,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
2021-06-21 08:42:2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现代快报讯(记者 顾潇)" 爱人临终前再三交代的绒球终于适得其所。"6 月 19 日,扬州 96 岁的抗战老兵周之骧将一只珍藏了 75 年的粉红色绒帽绒球,捐赠给了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这段发生在苏中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终于有了圆满结局。

  △抗战老兵周之骧将一只珍藏了 75 年的粉红色绒帽绒球,捐赠给了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

  当工作人员将那枚珍藏了 75 年的小帽球包装好准备带走时,老人流露出依依不舍神情, 他颤微微地说:" 这帽球是我爱人做姑娘时珍藏的,她一直想念那个新四军的小男孩,20 年前去世时也没找到,她遗憾地闭上了双眼。如今,虽然未能找到那位小男孩,但是帽子捐到宝应西安丰镇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也就心安了!"

  △周之骧和绒帽绒球

  这一顶小小的绒球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周之骧老人的爱人朱良娟是盐城市射阳县人。1946 年 6 月的一天,射阳县长荡乡宏才村妇抗会主席领着几个人来到朱良娟家,将一个十几个月大的小男孩交给了他们。原来这是一名新四军的后代,由于新四军忙着与敌人打仗,顾不上照料小孩,只好把孩子拜托给他们抚养一段时间。

  当时 22 岁的朱良娟还没有成家,她就学着带孩子,天天抱着小男孩,哄玩哄睡,喂饭喂菜,形影不离。经过几天的接触,小男孩逐步适应了环境,也把朱良娟当成了 " 妈妈 ",时常笑眯眯一个劲地喊朱良娟 " 妈妈 "。

  照看好小男孩对朱家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要防范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地主 " 还乡团 " 的刁难。朱家人每天小心翼翼,不串门,不走亲戚,尽可能不让外人到家里来,以免发生意外。乡里村里的干部一发现有情况,都在第一时间通知朱家,让他们及时躲避。这样的险情有好几次,幸好次次都转危为安。朱良娟每天照看小孩,孩子听话又聪明,活泼可爱," 母子俩 " 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1946 年 9 月一天,一位穿新四军军装的人来到朱家带走了孩子,还把孩子头上戴的粉红色绒线帽拿下来送给朱良娟做纪念。新四军平易近人的举止、和蔼可亲的脸庞,给朱良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通过这几个月接触乡村干部,受到了很多启发:" 只有跟着共产党,求翻身,谋解放,穷人才有出头之日。" 在村干部的启发下,她积极参加解放战争的各项革命活动。在后来的战斗生活中,她认识了在建湖、射阳一带打游击的周之骧,两人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后来成了家。

  婚后,朱良娟生了几个孩子,孩子们从小都戴过这顶粉红色的绒线帽。每当拿起这顶帽子,朱良娟都会想起曾带过几个月的小男孩。这顶粉红色绒线帽也成了传家宝。时间久了,帽子旧了,只剩下帽子上的绒球完好。

  △珍藏了 75 年的粉红色绒帽绒球

  数十年来,朱良娟思念 " 小男孩 " 之情不减,也曾让子女到上海、南京等地打听,但未有结果。2000 年 2 月,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就把绒线帽上的绒球交给周之骧,再三叮嘱:" 一定要保存好,这是战争年代军民团结友爱的见证。若能找到我带过的小宝宝,也算了却我的一个心愿。"

  " 这枚帽球是一份珍贵的红色文物, 见证了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彰显了军民鱼水深情。我们一定将它好好收藏,让这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永续流传,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科书!激发出建设家乡蓬勃力量。" 扬州宝应县西安丰镇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负责人、副镇长叶志文激动地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